文娱内参
《消失的孩子》:观众审美的成长与当下悬疑剧的深化演进
电影

《消失的孩子》:观众审美的成长与当下悬疑剧的深化演进

(序言)“编剧与观众是一体的,我们看到的好作品,不仅是编剧的艺术创作结晶,更是观众审美长足成长的结果。”

2023年是国内悬疑剧的爆发年,在众多高质量悬疑剧中,有一部“剧本杀”式的沉浸网剧8月走进了观众的屏幕中,就是由佟大为、魏晨、于文文领衔主演的家庭悬疑剧《消失的孩子》。

《消失的孩子》一经播出就获得了湖南卫视首播收视夺冠、黄金时段第一的优秀成绩。线索逻辑严密,节奏推进引人入胜,编剧将三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案件以多线性叙事的方式展开,以现实伦理为起点,将观众代入了一个既真实又玄妙的剧情世界中,看时层层入扣,看完回响阵阵。

故事亮点一 ——多线性叙事沉浸感满分,《消失的孩子》打造剧本杀式悬疑剧情片

笔者在《消失的孩子》编剧叶蘅处了解到,在此剧最初立意时,就将「多线性叙事」确认为主要的创作手法。

“不同于线性叙事,多线性叙事对创作者难度更高,在不破坏故事讲述流畅性的同时,要寻找适合的转线方式,通过情感主题或是时间线索,来帮助观众从一个人物的故事走向另一个人物的故事。多线性叙事的优势是给了观众更多的视角,增加观众观影时的参与感。”编剧叶蘅说,“每一个线索、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解开谜团的关键,而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能是嫌疑人。这种高度的互动性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,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故事中,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。”

《消失的孩子》不是第一个运用多线性叙事的剧作,廖凡、白宇领衔主演的影视剧《沉默的真相》、韩剧《信号》都是多线性叙事的佳作,但《消失的孩子》却是将其运用的最为直接明快的。每条剧情线的叙述紧张刺激又充满烟火气,即使故事波澜起伏,观感仍旧真实可信。很多观众在看完此剧后的反馈是剧情“密度”很高,观剧过程就像真正进入了一个剧本杀游戏中,在错落有致的情节设计中,观众不自觉的与剧情的发展同步分析联想,发现散落在各处情节链条中的答案,让人直呼过瘾。

故事亮点二 ——悬疑剧情对撞现实生活,沉浸叙事中注重现实主义表达

社会由人构成,作为最小的社会单位,家庭承载了太多的人性复杂面。有爱的家庭通常简单,缺爱的家庭通常如迷雾般让人难以看清。

《消失的孩子》当属影视创作,但现实主义的痕迹留存于所有人物与情节中:杨远(佟大为饰)的儿子在楼内失踪,找寻过程中牵扯出隔壁单元的颓废男袁午(魏晨饰)、女房东林楚萍(于文文饰)三个家庭,以此牵扯出三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的故事——杨远儿子在父母意见不合的家庭中失踪,邻居女孩儿在父母缺席的家庭中“失爱”,颓废青年在父母安排一切的家庭中“失能”······《消失的孩子》外延不止于剧作本身,更在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情感的缺失与错位,换句话说,“消失”并不单纯指某个孩子的“失踪”,还有更多需要中国家庭去反省与弥补的「缺失」。

在现实主义立意的基础上,编剧刻意提供了一种远观的客观视角。几条线或悲痛或压抑或疯狂,但剧本的表达及演员的表演都相对克制,稳定的情绪和氛围削弱了流于表面的戏剧化。编剧精心布局的大量伏笔和隐喻也颇具电影质感,与之相对的镜头语言也十分干练考究,豆瓣网友称《消失的孩子》“美商在线”。

故事亮点三——高亮女性力量,剧情展现对女性理想职场的新探索

不同于职场剧对女性流于表面,甘当绿叶的编剧设置,《消失的孩子》真实地在展示了女性力量和在职场中女性被无差别对待的理想场景:剧中女警的个人职业追求和选择得到尊重,一样可以正常出外勤跑现场;聪明理性,逻辑缜密,张叶作为业务骨干,配套需求都得到了应有的满足;查案整个过程去性别化,观众可以完全忽略这个警察的女性性别,只清楚这个警察足够出色。但张叶的性别特色也没有完全被抹杀,在案件破获的过程中,她身为女警会给遭遇性侵的女受害人不可替代的安全感,也展示了女性强同理心的柔情一面。

国产剧中,女性与爱情情节似乎常常被捆绑为一体。《消失的孩子》对人物的爱情描写给到了最大程度的简洁处理,一切为剧情推进服务,点到即止,极为克制。例如楚萍和男同事之间的感情部分,干净简单,恰到好处,剧尾没有直白的点破两人感情的去向,却给了观众无限憧憬两人未来的想象空间;在篇幅上,这段感情也没有喧宾夺主的过分处理,而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剧情推进因素,将这段理性与感性并存的爱情养成过程完整展现,对剧作整体而言,是温情有余的锦上添花。

现实主义、家庭伦理、女性力量···《消失的孩子》在引人入胜的悬疑元素中,深入挖掘了现实反思和人文关怀等社会议题,影片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对悬疑剧作的新的审视,还展示了影视的编剧及制作方如何在审美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。剧方诚意满满的制作换来了剧作的高级质感,更印证了一个道理,中国观众能被好的剧作引领,并在享受剧作的同时,与中国影视一起成长。

推荐